――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。60年来,工业生产基本行驶在快车道上。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19.8亿元增加到2008年129112亿元,扣除物价因素,增长446倍,年均增长11.5%;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1952年的28.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155亿元,增长959倍。据测算,2008年一天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比1952年全年工业增加值还多2倍;2007年一天实现的利润总额比1952年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还多1.6倍。2007年固定资产原值比1952年的149亿元增长1333倍。
――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。2008年,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2.9%,比1952年17.6%的比重增加了25.3个百分点。制造业产品是出口商品的主体,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;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工业;2008年,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8100万,解决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,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。
――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。粗钢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64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7045万吨,增长87倍;水泥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78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.34亿吨,增长234倍;化肥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2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230万吨,增长411倍;化学纤维由1957年的0.0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042万吨;洗衣机由1980年的60.7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5119万台。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,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工业品短缺局面,市场供应由萧条、匮乏走向繁荣和充裕。
――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。2008年与1949年相比,钢、原煤、发电量由15.8万吨、0.32亿吨、43亿千瓦时分别增加到50092万吨、27.93亿吨、34669亿千瓦时,分别增长3169倍、86倍、805倍。汽车由1955年的0.01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935万辆。彩色电视机、电冰箱、空调器、微型计算机和手机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呈迅猛扩张之势,彩色电视机由1971年的0.02万台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9033万台;电冰箱由1957年的0.16万台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4757万台;房间空调器由1978年的0.02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8231万台;微型电子计算机由1986年的4.21万台增加到2008年的1.37亿台;手机由2000年的5248万部增加到2008年的5.6亿部。
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,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,如今在22个大类中,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,15个大类名列前三。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,全球近一半的水泥、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,一半左右的手机、PC机、彩电、显示器、程控交换机、数码相机都在中国生产。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。
――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。目前,家电、皮革、家具、自行车、五金制品、电池、羽绒等行业已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、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。轻工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世界贸易量中占有极大的比重,为世界人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从出口商品结构看,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。1978年,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还略高于工业制成品。如今,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个位数,工业制成品已上升到90%以上的比重。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,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一半。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/4还多。机电、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。
――建立了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。建国之初,工业部门聊胜于无。经过60年的建设,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。钢铁、有色金属、电力、煤炭、石油加工、化工、机械、建材、轻纺、食品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,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、汽车工业、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,迅速发展起来。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、191个中类、525个小类,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。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。
――轻重工业结构在反复调整中逐步得到改善。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。一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,重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。为改变重工业薄弱局面火星电竞,从“一五”开始我国就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。但1958年开始的“”,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,最终导致轻、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。1960年,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.4:66.6。经过三年调整,失衡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。七十年代开始,轻重工业生产结构再次出现不协调状态。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3.1:56.9。轻、重工业结构的失衡,使得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,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,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。
二是1978年到80年代末,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。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“六个优先”的政策,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。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8.9:51.1,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。
三是90年代初至今,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,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。200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8.9:71.1。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。改革开放前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“跨越”,改革开放后是在房地产、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发生的,是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演变规律的。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,并持续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。钢铁、机械、建材、化工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,也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。
――能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,“瓶颈”制约不复存在。旧中国能源工业水平极低并多为帝国主义、官僚资本垄断。经过60年的发展,中国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,实现了创纪录的飞跃。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由1949年的185万千瓦,发展到2008年的7亿多千瓦,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。原油年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,到2008年的1.9亿吨,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油气生产国。原煤产量从1949年的0.32亿吨,到2008年的27.9亿吨,供给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;生产方式由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为主转变为机械化、现代化为主。能源工业的发展,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,书写了中国能源的辉煌篇章。
――高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。我国的高新技术起步较晚,但发展迅猛。电子信息火星电竞、生物工程、航空航天、医药制造、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,蓬勃发展,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。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%,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.6%,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。计算机、移动通信手机、抗生素、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。中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,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。2000-2007年,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%。目前,国际市场份额已接近20%,居全球第一火星电竞。
――装备制造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。2008年,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达28%。其主要产品矿山设备由1949年的0.07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51万吨;冶金设备由1950年的0.02万吨增加到70.3万吨;发电设备由1951年的0.2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13343万千瓦。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显著提高。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%。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。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,50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。日产水泥4000~6000吨规模生产线%。一些电解铝、铜冶炼、铅冶炼、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在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。